印钱一时爽,不印更酸爽!
近来有朋友说到,现在感觉兵荒马乱的。
物价这么贵,是不是通货膨胀更厉害了呀?
关于通货膨胀,很多人都会想到,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。
从2019年到今年2月份,CPI增速是一路走高,19年2月是1.5%,今年1月份就到了5.4%。
(CPI的增速)
其实,CPI居高不下,主要是跟食品类价格的高涨有密切关系,尤其是猪肉的价格。
去年10月份开始,生猪市场价格指数猛然飙升,之后一直保持在高位。
再加上春节和疫情的因素,大家对食品的需求比较大,而供应在短期内受限,更进一步推动了食品类价格的上涨。
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渐稳定,工厂和企业恢复正常生产,供应量提上来,商品价格也就有望回落,CPI也会继续回落。
(生猪市场价格指数)
实际上,剔除食品和能源后,2月份核心CPI同比增长只有1%,这可是历史的低值。
还有人说,近期央行都在降准放水,钱都不值钱了,也会抬高通胀吧?
今年1月6日,央行全面降准0.5个百分点,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;
3月16日,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,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.5-1个百分点。
央行降准,释放更多的钱出来,目的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,来支持企业的发展。
但通胀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概念。
除非是恶性增发货币,适量地增加货币投放量,并不一定会带来通胀。
美国经济学家欧文·费雪,在《货币的购买力》里提出过一个“费雪方程式”,简单理解就是:
货币供应量×货币流转速度=物价×交易商品数量
在这个公式中,交易数量通常保持固定的比例,大体不变。
所以,物价主要受到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转速度,两个变量的影响。
也就是说,一定时期内,单方面增加货币供应量,不一定带来物价的大幅增长,抬高通胀。
因为货币流转速度可能会下来,也就是下面的银行或者企业,不愿意或者不能贷款。
实际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疫情给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严重伤害。
生产停摆,需求不足。
所以得不断释放流动性,这其实就是对通缩预期的应对。
我们日常说通胀说得多,但通缩带来的影响要更可怕。
温和的通胀,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。
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,大多数国家都会设定一个合理通胀目标。
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,经济增速低,会将通胀率控制在1%-1.5%,像近年来欧盟、日本和美国央行,希望能达到2%的通胀目标,但并不容易实现。
(日本未达通胀目标)
而人口年轻型的发展中国家,经济增速较高,通胀率在3%-4%也很合理。
如果经济增速下滑严重,通胀率远远低于合理的区间,就得小心通货紧缩了。
咱们不能简单认为,通缩和通胀是相反的。
通缩代表钱更值钱,难道不是好事一桩吗?
大家应该都知道,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,是投资、出口和消费。
通缩的本质是消费需求不足,生产过剩,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。
经济下滑,工厂和企业减少生产,甚至倒闭,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就少了,普通人想要打工赚钱,就变得更加难。
赚钱困难了,大家就更不敢花钱了,而你的支出,其实就是别人的收入。
如果所有人都不敢消费,就会反过来进一步加剧通缩的程度,经济更加萎靡。
而且,通缩使得钱越来越值钱,可以购买更多东西,但与此同时,债务也越来越值钱。
打个比方,小巴在广州贷款购买了一套房子,房贷期限为20年,每月还1万元,假设前5年通胀率为4%,那么前5年还款时,相当于每月还债9600元。
但如果反过来,5年都保持4%的通缩率,就相当于每月要还款10400元。
个人债务尚且如此,更别说国家的债务了。
所以如果因为疫情出现通缩,会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,大家的日子都会更难过。
所以现在各国央行放水,也是为了帮助企业,促进经济,比起通缩,合理程度的通胀是可以接受的。
当然这个度的拿捏,就看各国大佬的判断了。
至于现在大家都说,老美印钱收割全世界,长期会推高通胀和物价上涨,但那也是后话了。
现在流动性通缩已经发生了,难道不去救吗?
保命要紧的时候,这样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。
当然,这一轮混战之后,预判未来到底怎么走,不是普通人可以干的事,经济学家也说不准。
但咱们起码可以保持信心,不要太惊慌,消费和生产都会恢复,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。
一慌就会乱操作,砸盘,慌乱的时候,越动越错,追涨杀跌,享受不到经济恢复后上涨的红利。
咱们还是把更多心思放在自己的事业上,争取多开源,手中有余粮,才能稳住不慌。
毕竟相比于投资市场的亏损,更首要的事情,是近来待业的人多了不少,工作收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。
当然,也要学会用资产配置的方式,去面对之后的不确定性。
比如咱们的“谱蓝享定投”,就是很不错的,普通人也能投的低门槛资产配置组合。
虽然面对魔幻的市场,连达利欧的全天候配置组合,也在这次全球疫情下遭遇亏损。
但如果不做配置,只押注单一资产的话,波动和亏损会更大。
加上星标
可以更快找到理财巴士喔~
理财巴士发布时间 20200410
本公号原创内容版权归理财巴士所有
转载请注明:
文章来源:理财巴士
微信公众号:LicaiBUS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文章目录